农民收入增速回落 增收亟需加力
——2017年上半年三亚农民收入状况分析
上半年,三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,促进了农民收入继续保持稳步增长,但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,农民收入增速有所回落,增收亟需加力。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: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63元,同比增长7.7%,低于去年同期2.2个百分点,低于全年增收目标0.8个百分点,扣除物价因素,实际增长5.2%。
一、农民收入主要特点
(一)收入增速回落明显
上半年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比一季度低1.0个百分点,与上年同期相比回落了2.2个百分点,增速继续呈现回落趋势,从2011年上半年的29.5%放缓至2017年上半年的7.7%(下图1),农民收入增长进入新常态。
图1:2011年-2017年历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同比增幅(%)
(二)增速低于城镇居民
上半年,农民收入增速低于城镇居民0.2个百分点,近四年来首次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。同时,绝对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,城乡绝对收入差距(7969元)比上年同期(7360元)扩大609元。
(三)收入水平仍居全省前列
从绝对量来看,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63元,高于全省1624元,高于全国2301元。从收入增速来看,上半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7.7%,分别高于全省0.5个百分点,低于全国0.8个百分点。
(四)四大项增长“快慢不一”
从收入结构来看(下表1),四大项收入保持增长,工资性收入、经营净收入、财产净收入、转移净收入增速分别为8.8%、3.9%、16.4%和13.4%,与去年同期相比呈“快慢不一”趋势。工资性收入、经营净收入作为农民收入的主体,增速回落较多;转移净收入、财产净收入则快速增长,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。
表1:2016年上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三亚市农村居民收入结构表
指标 |
2017年上半年 |
2016年上半年 | ||||
|
收入(元) |
增速(%) |
拉动收入增长(%) |
收入(元) |
增速(%) |
拉动收入增长(%) |
人均可支配收入 |
8863 |
7.7 |
— |
8233 |
9.9 |
— |
工资性收入 |
3327 |
8.8 |
3.3 |
3059 |
12.4 |
4.5 |
经营净收入 |
3818 |
3.9 |
1.8 |
3673 |
9.4 |
4.2 |
财产净收入 |
633 |
16.4 |
1.1 |
544 |
10.6 |
0.7 |
转移净收入 |
1085 |
13.4 |
1.6 |
957 |
3.6 |
0.4 |
(五)工资性收入增幅创新低
上半年,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为8.8%,拉动农民收入增长3.3个百分点,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.2个百分点,创近10年来历史同期新低,首次进入个位数增长。
二、四因素制约农民增收
上半年,主要受农产品价格下降、第三产业经营性收入下降、务工工资上涨空间受限、农民收入基数较高等四因素制约,农民收入增速明显放缓。
(一)主要农产品价格下降幅度较大
目前,冬季瓜菜、生猪养殖、热带水果种植、渔业捕捞等为主的第一产业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5%左右。其中上半年部分瓜菜、生猪价格高位回落,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作用较大。
1.从瓜菜价格来看,上半年冬季瓜菜价格呈现高位回落态势,且降幅较大。蔬菜价格同比下降37.5%,其中黄瓜、豇豆、苦瓜、茄子价格分别下降46.4%、41.4%、26.1%和35.2%。
2.从畜牧业生产来看,畜牧局数据显示,上半年生猪价格连续逐月走低,平均价格同比下跌20.3%。同时,农业污染源治理短期内也导致畜牧业生产出现下行趋势,统计局数据显示,上半年生猪存栏量下降0.8%;禽类存栏量下降5.8%。
3.从渔业生产来看,虽然渔业产品价格较好,但是今年休渔期延长一个月,同时渔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,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渔业捕捞产量,海洋与渔业局数据显示,上半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33197吨,同比下降14.7%。
(二)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出现下滑
上半年,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同比下降5.4%。“双修双城”、“创文巩卫”和棚户区改造期间,对农贸市场、水果店、餐饮店、旅游购物点等进行全面整治,市容市貌明显改善,但部分农贸市场、商铺整改停止营业,短期内零售经营户减少,营业店铺营业成本增加,经营净收入出现下滑。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约占农民收入的15.0%,是农民除务工收入和农业收入外的第三大收入来源。
(三)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
工资性收入约占农民收入的近四成,其增长放慢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。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:一是务工工资上涨空间受限。2016年农民工监测抽样调查数据显示,本地非农务工约占农民工就业人数的75%,其中约七成农民工月收入低于3000元,在经济形势放缓的大背景下,企业增加用工量压力较大,用工需求减弱,从而制约工资上涨。二是上半年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,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务工需求。据调研了解,一些农业种植户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较多,为降低成本,减少了对采摘、包装等务工的需求;同时,渔业休渔期较去年提前半个月,减少了渔业用工工时。
(四)收入基数较大,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
上半年,三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额和增加额继续稳居全省第一位,绝对额分别高于全省、海口和琼海1624元、793元和556元。随着收入基数的不断提高,今后在不断提高的基数上达到持续较快递增的难度也随之加大。
三、下半年农民收入增长形势预判
上半年,在利息、房屋出租收入大幅增长和脱贫攻坚的刺激下,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,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新亮点。但二者合计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不足两成,对农民收入的推动作用仍然有限,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和主要推力。
下半年,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存在,如橡胶价格持续低迷、生猪价格在盈亏平衡点徘徊、渔业休渔期延长、第三产业经营未现好转迹象、经济增速高开低走等,预计全年农民收入增速呈现稳中趋缓的态势,要实现全年8.5%的增收目标有一定难度。
四、促进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
(一)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拓宽农民工资性收入渠道
本地非农务工约占农民工就业人数的75%,因此,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加大特色风情小镇建设力度,把提升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和保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。在推动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,重点要增强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就业的转移能力,打开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空间。
(二)以棚户区改造为契机,促进农村房屋租赁市场发展
在加快棚户区改造的进程中,应及时规划、合理引导租房需求流向农村,在继续改善游客和农民工居住环境的同时,既可提高农民收入,又可促进农村房屋租赁市场发展。
(三)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提高农民经营收入
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是构成农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部分,也是优化收入结构、提高收入水平的潜力所在。2016年农民工监测抽样调查数据显示,70%以上的农民工从事批零、住宿和餐饮业,因此,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开辟农产品直销经营场所,在滕海、南山、六盘等靠近旅游景点的乡村打造商业街,大力促进餐饮、零售、民宿等家庭经营结构升级,真正做到让利于民,既是平抑物价的有力武器,也是扩大就业、促进农民增收的针对性措施。
(四)优化农产品销售渠道,发展现代特色农业
一是对原有渠道优化,针对原有市场可以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市场效率,降低交易成本和渠道成本,大力推进互联网+农业模式,保障销售渠道畅通无阻;二是重点打造三亚芒果、豇豆、莲雾、花卉等特色农产品,着力打造一批有优势、有影响、有特色、有竞争力的品牌农产品,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水平。
(五)加强失地农民思想教育,调动就业积极性
借助精准扶贫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培训,全力提升农民生产、创业等思想和技能。一是通过产业带动、教育帮扶和就业援助,引导失地农民破除守旧思想,转变观念化被动为主动,提高自身的求进意识和发展动力;二是通过基础教育和政策宣传引导,提高失地农民对就业和理财的认识,避免受“面子”心理阻碍再就业,充分调动起失地农民的主观能动性,真正实现从“坐吃山空”到“积极就业”的根本转变。
(国家统计局三亚调查队)